伊茂源的臥室中擺放了各式各樣的樂器。 記者王汗冰 攝
退休后,他卻閑不住,牽頭組建“清河愛心藝術團”,包教包會不收學費,還和大家一起把免費演出送進養老院和社區。他叫伊茂源,今年68歲,在他的計劃里,還要做更多公益演出,把快樂與更多人分享,“看到大家高興的樣子,覺得挺有意義”。
從小無師自通學會10種樂器
“口琴、二胡、大提琴、手風琴、薩克斯、架子鼓……”伊茂源一口氣說出自己會演奏的10種樂器。在他家的臥室里,不少樂器被整齊地放在架子上,客廳里還擺著一臺近期剛淘到的電子琴,“還有架子鼓在車庫里放著。”
談起學樂器的經過,伊茂源打開了話匣子。小時候,伊茂源拿著姐姐的口琴摸索著吹出簡單的調子,后來又和鄰居家的孩子拿著二胡一起玩耍。“那時也沒人教,可能我對音調敏感,自己研究著慢慢就找對了音階。”
伊茂源18歲參軍入伍,遇到排文藝節目時,他自告奮勇用連隊唯一的樂器——一把破舊的二胡演奏了一首小曲。從此之后,原本被安排去檢修火炮的伊茂源成了文藝兵,從連隊級的宣傳隊一直干到師級,手里的樂器也從二胡變成了大提琴,偶爾還會客串龍套演員。“這些樂器都是自學的,我感覺樂器是相通的,會了一種其他的也容易上手了。”
退休后不甘寂寞組建老年樂隊
伊茂源退伍回到濟南,在單位仍從事宣傳工作。“我特別喜歡樂器,感覺一輩子都跟樂器打交道是件幸運的事。”2011年,伊茂源退休,但他沒有放下手中演奏的樂器。
“出門遛彎時,我會帶個樂器到小清河邊演奏一段,沒想到吸引了不少有相同愛好的伙伴。”附近喜歡樂器演奏的老年人越聚越多,在伊茂源的帶領下,“清河愛心藝術團”成立了。
從那之后,小清河邊幾乎每天都有“清河愛心藝術團”的表演,大家還自發湊錢鋪平橋下的空地作為雨天演出場地。“大家有共同的愛好,退休后也能有點事做,比天天在家悶著強多了。”除了在“清河愛心藝術團”,伊茂源還常去另外兩個地方參加表演,“一周三個地方輪流,比上班安排得都滿。”
期盼繼續做更多公益演出分享快樂
由于伊茂源會演奏的樂器多,時常遇到向他請教學習的人。“包教包會不收學費”是他的教學口號,只要有人愿意學,他都會傾囊相授。“學習樂器得有耐心,要懂得堅持,可有些人嘗試一下就放棄了。我家里幾十件樂器,不少就是買的使用不久的二手樂器。”
在自娛自樂之余,伊茂源和他的“團員們”還特別熱衷公益。“開始時是附近養老院工作人員聯系我們去表演,后來這些公益表演成了我們的常態,差不多每個月都會有,有時去養老院,有時去社區。看到大家高興的樣子,我們也覺得挺有意義。”“我今年68歲,身體還不錯,希望把我們的‘清河愛心藝術團’繼續發展壯大,做更多公益演出,把我們的快樂與更多人分享。”伊茂源笑著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