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16日,“紅動齊魯”山東省紅色故事講解大賽青島復賽在青島市廣播電視臺舉辦,由各市、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經典景區選拔推薦的選手共計80人。16日上午,小小紅色講解員...[詳細]
抗日戰爭期間,膠東人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詳細]
“激動,又一位烈士回家了。”8月1日,“讓思念發光幫烈士回家”大型尋親活動啟動后,引發社會各界積極響應。8月3日,此前感動全國網友的“千封尋親退信”老兵張景憲,根據愛心人士和當地有...[詳細]
近日,山東省菏澤市張和莊烈士陵園守墓人張景憲幫無名烈士尋親的故事,感動了全國網友。為了讓更多革命英烈早日“魂歸故里”,讓親人們的綿綿思念生發光芒,從今天起,新華社山東分社、山東...[詳細]
說范筑先試山東人的英雄或許有些不恰當,因為他祖籍是河北省邯鄲市人,但范筑先的抗日事跡都發生在山東是沒錯的。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范筑先在魯西北成立了抗日根據地,有20多個縣都在他...[詳細]
1月21日晚,“齊魯時代楷模”發布儀式在山東濟南舉行。省委宣傳部追授武警山東省總隊濟南支隊機動大隊特戰中隊第一小隊小隊長王成龍同志“齊魯時代楷模”稱號。[詳細]
93歲的章丘老兵劉士平,1943年參加八路軍,打過游擊,搞過化裝偵查、手刃過日本兵、參加過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抗戰時期,劉士平老人沖在抗戰前線,手因拉手榴彈而受傷變形(大眾網-山東24小...[詳細]
李云鵬犧牲后,其父親李夢祥(前排中間者)與“劉老莊”連指戰員合影。經黨史專家反復研究辨析,最終確定了其中9位是劉老莊連82烈士成員,他們是:宋迎春、劉守業、蒯德山、袁培臣、張立倫、胡...[詳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7日開啟“偉大抗戰 偉大精神”主題展覽。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281件文物中還包含了全國21家抗戰類紀念館的83件文物,例如東北抗聯紀念館借展的楊靖宇殺敵馬刀、重...[詳細]
(記者 劉璽)7月13日,97歲抗戰老兵羅學志在群豐鎮家中去世;7月14日晚,99歲的茶陵抗戰老兵陳忠去世。1938年末,羅學志在洪湖地區的一場戰役中,右腿被日軍飛機投下的炸彈炸傷,當時鮮血直流...[詳細]
小弟馬天民也是馬耀南的忠實追隨者,他遵從哥哥安排,積極籌措槍支,聯絡隊伍,后任山東八路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馬耀南三兄弟鐵心抗日,屢屢給日軍重創,日本鬼子將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詳細]
3日上午,在濟南趵突泉公園五三紀念園,莊嚴、肅穆的紀念活動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的關注。一游客說,這次來濟南旅游,參加了紀念活動,感覺很有意義,只有了解了歷史的苦難,才更能體會現在平...[詳細]
日前,抗日題材電影《山春花》在日照開機。據悉,電影《山春花》根據五蓮山、九仙山抗日史實改編,講述了以迎春和秀蘭為代表的五蓮抗日群眾同日偽軍奮戰、最終為死難烈士和五蓮山群眾報仇雪...[詳細]
在臺兒莊古城西城門內無名英雄遺骸發掘處,數百名學生、游客、當地居民在這里敬獻鮮花。臺兒莊古城每年清明節期間均會舉行一系列活動,旨在讓更多青少年參與其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熏陶,讓...[詳細]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一年的9月初,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公布了位于濟南市的30處現存抗戰遺址名錄,讓濟南人從此了解到在置身其中的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詳細]
12月1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右一)向學生、市民講述日軍在南京草鞋峽等沿江地區屠殺我同胞的歷史。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12月11日,南京曉莊學院大學生在“...[詳細]
今年年初,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作曲專業研究生、貴州人謝力夫完成交響樂電聲作品《抗戰組曲》的創作。謝力夫生于1991年,師從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著名作曲家張大龍教授。[詳細]
省委書記劉家義,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北部戰區陸軍政委石曉;濟南軍區善后辦主任吉文明、政委高建國出席活動。劉家義、龔正、石曉、吉文明沿臺階登上紀念塔基座,輕輕整理花籃上的緞帶。[詳細]
七夕前夕,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攜手紅豆集團推出特別企劃《尋找最美愛情》系列節目。趙德恭回憶道,那個時候沒有“談戀愛”的觀念,男女青年經過介紹人相識;覺得合適就在一起,不合適就...[詳細]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他們兩個的婚姻歷經2個世紀,清貧歲月里留下了他們相濡以沫的足跡;柴米油鹽的平淡、風雨同舟的相伴,見證了他們的恩愛情深。[詳細]
由近200名山東八路軍后代和社會愛心人士共同捐資樹立的“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名錄碑”也于當日揭幕,碑上鐫刻著252位起義參加者的姓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如今,革命后代大力弘揚徂徠...[詳細]
通過交流得知,周金魁祖籍河北完縣王各莊村人,因父母闖關東來到哈爾濱,于1928年7月在哈爾濱出生。據周老講,到部隊后他配發的第一支槍是套筒槍,五六發子彈,直到1945年上半年,才換成了日...[詳細]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過去了80年,登記在冊、健在的幸存者已不滿百人,他們中許多人像90歲的幸存者常志強一樣,記憶正變得模糊。年初的一次腦梗后,常志強講述1937年12月的那場災難...[詳細]
80年前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無數婦女遭到蹂躪殘害,大批兒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毀壞,大量財物遭到掠奪。[詳細]
原標題:航空烈士的“與妻書”: 假如我為國犧牲投身成仁 那是盡了我的天職 南京倉巷小學學生的日記。昨天上午,《全面抗戰中的南京記憶》在南京市檔案館開展,全景式展現了抗戰時期南京...[詳細]
【新民晚報·新民網】由北京延慶區推出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北平以北》日前在一二·九運動發源地--清華大學首映。《北平以北》圍繞兩條線索展開,勾勒了平北抗戰的歷程和全貌。[詳細]
為紀念“一二·九”運動82周年,在市委宣傳部支持下,由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和延慶區委聯合推出的大型紅色紀錄電影《北平以北》,日前在清華大學舉辦全國首映禮。[詳細]
8月1日建軍節當天,96歲高齡的山東籍抗戰老兵王顯聚,通過手機網絡視頻,向遠在千里之外的濟寧市金鄉縣兩位救命恩人問好。”1日下午3點40分許,在金鄉縣肖云鎮周三官村,周啟福、周啟民兩位...[詳細]
日前,大型抗戰歷史正劇《民族記憶》在浙江橫店圓滿殺青。大型電視連續劇《民族記憶》是根據已故著名作家、劇作家張笑天生前歷經數年完成的抗戰歷史小說《抗日戰爭》改編而成,全劇以東北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