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沂蒙山區涌現出一批婦女英雄群體,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革命后代,譜寫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被人們譽為“沂蒙紅嫂”。[詳細]
根據地人民群眾也廣泛開展擁軍運動,積極支援前線,掩護八路軍,成為了八路軍抗日的堅強后盾。抗戰期間,僅沂蒙山區百姓就救助傷員 1.9 萬人,掩護革命戰士和抗日志士9.4萬人。[詳細]
兵民是勝利之本,在山東抗戰中,涌現出許多民擁軍、軍愛民,可歌可泣的事跡。軍民一心,鑄就了真正的銅墻鐵壁。 [詳細]
由于抗日戰爭的殘酷性,八路軍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減員較多,各地民兵踴躍參軍,使部隊不斷得到補充和擴大。在八年抗戰中,山東共有30萬青壯年參軍衛國,僅膠東區就有9.5萬名青年參軍。在大參...[詳細]
這一時期,沂蒙山區涌現出一批婦女英雄群體,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革命后代,譜寫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被人們譽為“沂蒙紅嫂”。[詳細]
根據地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擁軍運動,積極支援前線,掩護八路軍,成為八路軍抗日的堅強后盾。抗戰期間,僅沂蒙山區百姓就救助傷員1.9萬人,掩護革命戰士和抗日志士9.4萬人。[詳細]
八路軍山東部隊積極抗日、嚴明紀律、服務百姓,贏得了根據地人民的衷心擁戴。[詳細]
常大娘(1891~1974), 本姓劉,名相會,出生于山東省樂陵縣朱集鎮(原三間堂鄉)劉玉亭村。1938年蕭華司令員率八路軍挺進縱隊來到了樂陵,開辟了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常大娘帶領自己的兒女義無...[詳細]
1941年11月6日,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在執行偵察任務時,被敵擊中數彈倒地,被祖秀蓮發現后,將其藏在山洞中照顧,每天送水送飯,為其擦洗傷口。郭痊愈后重返前線。郭伍士退伍后,回到...[詳細]
由于抗日戰爭的殘酷性,八路軍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減員較大,各地民兵踴躍參軍,使部隊不斷得到補充和擴大。在八年抗戰中,山東共有30萬青壯年參軍衛國,僅膠東區就有9.5萬名青年參軍。[詳細]
廣大抗日根據地人民積極支援前線,成為八路軍抗日的最堅強后盾。[詳細]
“我曾經聽父親講,他們兄弟五人都參加過抗戰。”市民牛文玉告訴記者,父親一共兄弟五人,原籍在沂水,抗日戰爭爆發后,大伯最先加入了魯西南當地的抗日根據地,負責組織當地民兵為抗日組織...[詳細]
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黑白電影《地雷戰》,堪稱抗日影片中的經典之作,是對當年膠東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地雷為武器英勇抗擊日寇,炸得敵人膽戰心驚、魂...[詳細]
1930年秋,中共掖縣縣委在鄭耀南屋秘密成立,他當選為掖縣縣委第一任書記。3月8日,鄭耀南指揮起義軍,包圍整個掖城,切斷偽政權外援,在不放棄軍事進攻的同時,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起義軍...[詳細]
常大娘本名劉相會,1891年生于樂陵市劉玉亭村,因家境貧寒,9歲到大常村做了童養媳。她的丈夫常培仁祖上曾廣置田產,富甲一方,可是到了常培仁的爺爺這一輩,就只剩下了三間半瓦房,全家靠...[詳細]
張淑貞是百歲沂蒙紅嫂,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家里有68口人。她是沂蒙母親王換于的兒媳,沂蒙新紅嫂于愛梅的母親。張淑貞老人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仰,播種著紅嫂精神的種子,以一顆愛黨愛...[詳細]
5月12日,萊蕪市雪野鎮呂祖泉村村民馬同柱向萊蕪戰役紀念館捐贈抗戰文物。馬同柱此次捐獻的文物包括《廖容標將軍》書籍一本、照片兩張、信封一個、板凳一個,還有一件是解放戰爭時期當地駐軍...[詳細]
今天上午,沂蒙革命紀念館正式開館,作為總設計師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展示藝術研究所所長洪麥恩,向大眾網記者介紹了展館的設計理念及參觀亮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