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為零,實行小部隊作戰是貫徹“分散性、地方性、群眾性游擊戰”方針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小部隊,在組織上是由主力部隊派出的連隊或地方武裝組成,一律采取小連制,即取消排,每連最多設5...[詳細]
西王文據點守敵是偽滅共建國軍劉子剛部,該敵兵力較強,但其陣地比較突出。其西邊和南邊是純化鎮、閻家坊、周家莊子等地屬于偽周勝芳部,兵力較弱;東部是廣北縣,離碑寺、梯門日偽據點較遠...[詳細]
西隋是偽李青山部崔桂祥營盤踞的據點。偽軍崔桂祥是偽十六旅一團李青山的嫡系營,他在1943年5月(農歷)大“蠶食”期間,在日寇唆使下進犯廣北抗日根據地內,妄圖消滅我八路軍和摧垮我廣北縣...[詳細]
三里莊位于廣北、博興、蒲臺、墾利四縣交界處,是進出墾區根據地的咽喉要地。該莊東南20里,便是清河軍區機關、廣北縣機關常駐地北隋、牛莊。早在1941年8月,成建基約千余人,由石村一帶退到...[詳細]
1942年初春時節,偽軍李青山特務營營長陳瑞水,派遣特務30余人深夜潛入高店村西南隅,闖到尹洪恩飯店里,逼著尹交待“有無八路,誰是共產黨”。店主閉而不答。氣極敗壞的特務們,將店內用具...[詳細]
趙家莊伏擊戰,是我軍在廣饒境內對日軍首戰首捷,是東營地區抗戰第一槍。它不但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而且極大的振奮了軍心,鼓舞了廣大人民樹立了抗戰必勝信念。 [詳細]
1940年2月,我八路軍三支隊渡過小清河以后,痛擊日寇,連打勝仗,深受群眾擁護,根據地進一步擴大,部隊不斷發展壯大。而國民黨反共派愈感不安,他們串通一氣搞起“曲線救國”,來破壞我軍...[詳細]
陳官莊位于廣北縣牛家莊西南20里,距碑寺口5里,座落在牛莊至廣城公路以東,屬廣北縣六區所轄。全村不足三百戶人家,黨組織基礎很好,自衛團、民兵戰斗力很強,偽軍陳瑞水“拉雞隊”曾來過幾...[詳細]
1939年5月,駐山東侵華日軍頭目尾高龜藏調集日軍5000余人,采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再次對我泰西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地“掃蕩”。5月11日拂曉,將我一一五師直屬隊及一個特務營(欠一連)和六八...[詳細]
1941年1月1日,八路軍山縱三旅機關及主力部隊集中在北隋、牛莊村一帶。為了慶祝一年來的成績和慶賀新年,決定召開慶祝元旦大會,與當地群眾集會聯歡,扎舞臺、唱大戲,鼓舞軍民抗日斗志。旅...[詳細]
陸房戰斗遺址位于安臨站鎮政府駐地西南4公里處的鳳凰山前。整個戰場方圓10平方公里,四面環山,西面是肥豬山,南和西南是蛤蟆山及紅山、九山,東面是鳳凰山和狼山。[詳細]
中共肥城縣委黨史辦公室,要我回憶抗日戰爭時期,肥城武裝斗爭的情況。雖然,我自一九三八年六月至一九四五年“八·十五”日寇投降,基本上是在肥城工作的。[詳細]
那是在一九四零年十一月,我由泰西農救總會調到中共泰西地委民運部工作。當時,地委的主要領導人有:書記袁振,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王晉亭,宣傳部長黃伯瑩,民運部長桑龍軒等。[詳細]
我在晉魯豫軍區工作時間很短,在泰西工作時間更短。一九四六年底至一九四八年初,我在泰西軍分區工作。那時,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在泰西堅持工作的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李文甫、專員張...[詳細]
盧溝橋事變后,中國開始了全面抗戰。1938年1月中旬,張北華、遠靜滄等率夏張起義的游擊隊與邊院、安臨站等地的游擊隊在肥城空杏寺勝利會師,起義部隊擴大到100余人、80多條槍。[詳細]
“布山突圍”是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使用重兵“掃蕩”泰西解放區,我泰西黨政領導機關和少量武裝被敵包圍而發生的一次突圍戰斗。這次戰斗在泰西歷史上占有相當位置。我當時在泰西一團一營當...[詳細]
1 9 4 1 年 1 1 月 至 年 底 , 日 軍 調 動 5 萬 余 日 偽 軍 對 我 魯 中 區 發 動 “ 掃 蕩 ” 攻 勢 , 采 用 “ 鐵 壁 合 圍 ” , 縱 橫 拉 網 “ 梳 篦 ” 式 推 進 , 并 實 行 ...[詳細]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依托地道工事,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和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有利于保存兵力,能夠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從保定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的發...[詳細]
麻雀戰是1940年冬季反“掃蕩”中,晉察冀邊區北岳區民兵在配合正規部隊作戰時,在實踐中創造的一種十分機動靈活的新戰術:三五人一組,到處埋伏,以冷槍冷彈隨時隨地殺傷敵寇,像麻雀啄食一...[詳細]
皖南事變發生后,山東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氣焰更為囂張。于1941年3月,采取分區聯合、互相策應、步步緊逼的辦法,在全山東發動了所謂“三月攻勢”。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山東...[詳細]
1941年3月21日,八路軍一一五師教二旅第六團在山東縱隊第二旅一部的配合下發起青口鎮(贛榆縣東南)戰役。經過6天戰斗,解放了青口,攻克海頭、興莊寺等8處據點,斃傷日、偽軍800余人(大部...[詳細]
1940年9月18日,日、偽軍出動1萬余人,向魯中根據地發動大“掃蕩”。陳士榘率一一五師獨立支隊,在費北(蒙山東南)與敵展開激戰。在根據地軍民的打擊下,敵人的“掃蕩”終于被粉碎。[詳細]
1940年5月中旬,日軍1000余人“掃蕩”泰山區。19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主力在廖容標、胡奇才指揮下,于萊蕪縣東北的楊家橫伏擊敵軍一路,激戰1天,斃敵100余人,傷敵150余人,俘3人,殘...[詳細]
1940年3月16日晨,日軍300余人、偽軍100余人向沂南縣孫祖進犯,妄圖襲擊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及八路軍山東縱隊指揮機關。在徐向前指揮下,山東縱隊第二支隊在孫祖附近的九子峰伏擊敵人。激戰1天...[詳細]
1939年10月25日,山東縱隊第一支隊在副司令員錢鈞指揮下,在臨朐縣西南的五井反擊來犯的日、偽軍,激戰1日,斃傷日軍40余人、偽軍120余人,俘日軍1人,繳獲迫擊炮1門、重機槍1挺、輕機槍4挺。[詳細]
1939年5月下旬,山東縱隊第三支隊在鄒平縣劉家井一帶遭日、偽軍800余人圍攻,敵在受到反擊后,又迅速調集4000余人增援。第三支隊指戰員在清河特委書記景曉村、第三支隊司令員馬耀南、副司令...[詳細]
1939年7月15日,八路軍山東縱隊四支隊一部組成南下挺進支隊,進至鄒(縣)滕(縣)泗(水)曲(阜)交界的立山、小山一帶。23日拂曉,日、偽軍1000余人,分四路向小山圍攻。南下挺進支隊先后...[詳細]
1940年4月14日,日軍8000余人,向抱犢崮山區進行大規模“掃蕩”。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和地方部隊共作戰30余次,斃傷敵2200余人,粉碎了日軍的“掃蕩”,保衛了以抱犢崮為中心的魯南抗日根據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