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在潘溪渡戰斗中受到重創后,于1941年1月15日,糾集兩萬余人,附汽車、坦克400余輛,在十多架飛機掩護下,對魯西進行報復性“掃蕩”。17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三旅七團及旅直屬特務營分...[詳細]
1941年11月2日,日軍調集5萬余日、偽軍,對沂蒙山區發動空前規模的大“掃蕩”。11月5日,日軍2萬余人向山東分局領導機關、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駐地沂南縣留田村一帶包抄,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詳細]
1941年3月21日,八路軍一一五師教二旅第六團在山東縱隊第二旅一部的配合下發起青口鎮(贛榆縣東南)戰役。經過6天戰斗,解放了青口,攻克海頭、興莊寺等8處據點,斃傷日、偽軍800余人(大部...[詳細]
1941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省戰工會、八路軍一一五師機關和抗大一分校校部及部分學員轉移到大青山,被近萬名日、偽軍包圍,抗大一分校校長周純全、政委李培南等指揮干部學員與敵浴...[詳細]
在大青山戰斗中犧牲的漢斯·希伯是第一個拿起槍桿子參加中國抗日戰爭的歐洲人。他出生于原奧地利(現波蘭)的克拉科夫,是德國共產黨員、知名記者。在1941年的沂蒙反“掃蕩”中,希伯一邊戰...[詳細]
1943年12月18日,中共冀魯豫區黨委、冀魯豫行署、冀魯豫軍區及邊區各界代表萬余人在魯西南烈士陵園隆重集會,沉痛悼念在王廠戰斗中壯烈殉國的魯西南軍分區司令員朱程、專員袁復榮等百余名將士。[詳細]
1943年1月19日,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在羅榮桓、陳光指揮下,發起郯城戰役,攻克郯城,粉碎了日軍的“堡壘封鎖”。[詳細]
1943年,八路軍魯中軍區11團8連93名指戰員,為捍衛民族尊嚴,在這里與20倍于己的日偽軍血戰18天,創造了八路軍戰史上以少勝多的又一模范戰例。 [詳細]
為制止敵人的“蠶食”和策應冀魯邊、清河反“掃蕩”作戰,1943年1月18日夜,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在代師長陳光、旅長曾國華等指揮下,從80里外奔襲郯城,斃傷日、偽軍400余人,俘日軍官兵7...[詳細]
1943年11月9日,魯中軍區部隊開始抗擊日、偽軍1萬余人的“掃蕩”,13日,該軍區第二軍分區第十一團三營八連和七連一個排及營部部分人員于蒙陰縣岱崮頂抗擊日、偽軍2000余人的連續進攻。堅守...[詳細]
1943年9月21日,日軍1萬余人進攻單縣和曹縣東南地區。9月28日晨,冀魯豫軍區五分區司令員朱程率部隊在曹縣王廠西北大堤下集結,遭日軍包圍。危急關頭,朱程率100余人沖向大堤,吸引敵人注意...[詳細]
1943年11月,為策應北面沂蒙、清河區的反“掃蕩”,八路軍濱海軍區決定發動戰役,消除濱海區南面之威脅。1943年11月19日晚,在內線人員的巧妙配合下,化裝過的八路軍突擊隊誆開贛榆城門,進...[詳細]
為策應魯中區軍民反“掃蕩”,八路軍魯南軍區組織部分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在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政委王麓水的率領下,于1943年11月13日向慣匪、巨奸、曾任國民黨魯蘇戰區新編第六師師長、后...[詳細]
1943年11月18日,日偽軍2.6萬余人,900輛汽車,另有飛機、騎兵相配合。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喜多誠一親赴前線指揮。這次掃蕩歷時20余天,是一年內對清河區進行的第三次萬人以上的大“掃蕩”,...[詳細]
1943年11月9日,日偽軍萬余人,向以大崮山區為中心的北沂蒙山區發動“掃蕩”。魯中區黨政軍群機關以及主力部隊及時轉移到外線,留下小部隊在內線堅持斗爭,牽制敵人。沂蒙軍分區第十一團第八...[詳細]
1943年9月21日,日偽軍3萬余人,對冀魯豫邊區進行秋季大“掃蕩”。經八路軍內外線配合,艱苦作戰,于10月13日將敵擊退。在這次歷時20多天的反“掃蕩”中,冀魯豫軍區部隊進行大小戰斗35次,...[詳細]
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清河區軍民在6月至9月進行了三個月反“蠶食”作戰,共摧毀敵據點133個,擊潰偽軍6個團,基本消滅偽軍3個團,共殲日偽軍3000多人,收復了大片地區。[詳細]
1943年1月中旬,日偽軍1萬余人,采用“鐵壁合圍”戰術,“掃蕩”魯南山區根據地,敵打通了公路,增設了據點,將魯南山區一狹長的根據地分成5個小塊。為打擊敵人,根據地軍民以機動靈活的戰術...[詳細]
1943年1月,敵1.2萬余人,配備汽車200輛、飛機4架,“掃蕩”清河抗日根據地。11日,日偽軍2000余人首先合圍墾區,根據地中的主力部隊及機關人員及時轉移;同時,日偽軍7000余人合圍廣(饒)...[詳細]
1942年11月17日,日軍1.5萬人,偽軍5000余人,開始對膠東區進行“拉網合圍”戰術。敵人在“掃蕩”馬石山地區時,抓捕了500余名群眾,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在八路軍部隊內、外線的打擊之下...[詳細]
1942年11月3日,為配合沂蒙山區軍民反“掃蕩”斗爭,堅定邊沿區群眾抗日斗爭信心,一一五師教二旅一部在其他部隊和地方武裝的配合下,運用“翻邊戰術”,向隴海路附近挺進,發起海陵反“蠶食...[詳細]
1942年10月下旬,日軍第三十二師團,第五十九師團,第五、第六獨立混成旅團及偽軍共1.5萬余人,采取“拉網合圍”戰術,向魯中沂蒙山根據地進行“掃蕩”,企圖消滅山東軍區等領導機關和魯中軍...[詳細]
1942年9月27日,日偽軍萬余人,附坦克10余輛,在日軍第十二軍軍長喜多誠一指揮下,分兵8路合圍濮(縣)范(縣)觀(城)中心區,妄圖消滅邊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徹底摧毀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詳細]
1942年8月中旬,日偽軍7000余人,分兩路“掃蕩”墾區根據地。山東清河軍區一部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在沾化縣徐家壩、利津縣武莊兩戰皆捷,共斃傷日偽軍500余人,迫敵潰退。為配合反“掃蕩”,...[詳細]
1942年7月1日,日偽軍5000余人,突然包圍徂徠山區,環徂徠山增設據點30余處,挖封鎖溝、筑封鎖墻80余公里,將山內村莊一概焚毀,將山區居民全部逐出。同時強迫群眾及黨員“自首”,致使基層...[詳細]
日軍第十二軍獨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團,在日軍海軍及偽軍配合下,從1942年3月開始,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春季“掃蕩”。敵所到之處,瘋狂地燒殺搶掠。為粉碎“掃蕩”,膠東區委制定了...[詳細]
為打通魯中抗日根據地蘆山、沂山與蒙山的聯系,摧毀敵人在大“掃蕩”中再次建立的環蒙山封鎖線,1942年1月2日,山東縱隊一旅第一、第二團向臨(沂)蒙(陰)公路敵據點發動攻勢,20天中作戰2...[詳細]
八路軍在反“掃蕩”作戰中,與敵作戰150多次,殲敵2000余人,粉碎了敵人的陰謀。在反“掃蕩”中,涌現了“紅嫂”祖玉蘭、明德英等許許多多用自己的乳汁甚至生命勇救八路軍戰士的動人事跡。山...[詳細]
1941年10月10日,日偽軍1萬余人,采用“長途奔襲”和“鐵壁合圍”戰術,“掃蕩”臨(沂)郯(城)平原根據地。中共魯南區委第三地委、魯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和中共臨沂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的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