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莊子據點,座落在廣饒城東偏南大圍子里,延集村西北角,張莊西首,李橋西村以北。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城后,開始在后屯、大王、范家等地建立據點,之后又選擇北莊子安據點。其控制范圍:北...[詳細]
1944年我渤海軍區部隊在夏季攻勢第一階段作戰取得勝利后,乘勝北上發起了第二階段的作戰——利津戰役。利津城位于黃河下游,是連接沾化、濱縣、蒲臺、博興、廣北縣的樞紐,是日寇伸向我根據...[詳細]
1944年夏季,我八路軍渤海軍區展開夏季攻勢。第一階段作戰方向定在益壽臨廣四邊地區,于7月20日黃昏,突然將王道駐豐城一帶11處偽據點全部包圍,對其他偽據點震動很大。王道率1600余人于...[詳細]
我軍第一次討張戰役結束后,為了策應膠濟路東段我軍夏季攻勢,配合濱海軍區的反“掃蕩”以及魯中軍區的戰役,于1945年6月中旬發起了以攻克蒲臺城為中心的蒲、濱戰役,解放了濱、蒲兩縣全境,...[詳細]
1945年,渤海軍民自4月15至5月15日,一個月的討伐偽軍張景月戰役中,攻克偽據點34處,共殲敵4000余人,解放村莊400多個,人口達18萬以上。我軍正在取得重大勝利,乘勝前進之際。駐張店日寇...[詳細]
1944年4月12日夜,八路軍主力一部及地方武裝部隊按照既定方案,兵分幾路,在夜幕掩護下,神不知鬼不覺地將縣城外圍據點分割包圍。城內得到侯王莊據點被襲的警報時,偽團長蘇冀南剛剛接到去北平參...[詳細]
濱海軍區于1945年9月5日向駐諸城偽軍張步云部發起攻擊,迅速占領全城,俘偽軍2100余人。9月8日,日照守敵棄城逃竄。諸城和日照的解放,使濱海區北部除諸城東南的泊兒鎮以外,完全成為解放區。[詳細]
1941年11月中旬,濱海軍區部隊發起莒縣戰役。莒縣是山東第一大縣,有人口90多萬,位于魯中、濱海兩區的接合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軍在這里修有機場、兵營、倉庫及堅固防御工事,是日軍機...[詳細]
八路軍濱海軍區部隊為了策應魯中、清河區的反“掃蕩”,于11月19日至21日發起贛榆戰役。贛榆是日偽軍“蠶食”濱海抗日民主根據地沿海地區的前哨陣地。守敵是偽和平建國軍第七十一旅李亞藩部...[詳細]
1943年,八路軍魯中軍區11團8連93名指戰員,為捍衛民族尊嚴,在這里與20倍于己的日偽軍血戰18天,創造了八路軍戰史上以少勝多的又一模范戰例。 [詳細]
1943年12月18日,中共冀魯豫區黨委、冀魯豫行署、冀魯豫軍區及邊區各界代表萬余人在魯西南烈士陵園隆重集會,沉痛悼念在王廠戰斗中壯烈殉國的魯西南軍分區司令員朱程、專員袁復榮等百余名將士。[詳細]
1943年1月19日,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在羅榮桓、陳光指揮下,發起郯城戰役,攻克郯城,粉碎了日軍的“堡壘封鎖”。[詳細]
抗戰時期,八路軍山東縱隊,在蒙陰大崮山設立兵工廠、彈藥庫、糧庫等,構建抗日后方基地。頑軍妄圖奪取,日軍進攻破壞,1941年11月,爆發了有名的大崮山浴血戰。 [詳細]
1939年3月,八路軍115師在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的率領下進入泰西地區,與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和八路軍津浦支隊會合,打開泰西抗日局面。 [詳細]
今天是3月21日,1941年的今天,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2旅和山東縱隊第2旅一部,在江蘇贛榆發起青口戰役。部署是:以教導第2旅6團為第1縱隊,山東縱隊第2旅獨立團為第2縱隊,集結于臨沭、莒南、...[詳細]
大青山突圍是沂蒙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擊日軍1941年冬5.3萬人“鐵壁合圍”大“掃蕩”中的一次著名戰斗,也是抗日戰爭時期津浦鐵路以東山東敵后戰場我方損失最大的一次突圍戰。沂蒙山區作為山東抗...[詳細]
1940年3月,魯東南頑固派張步云、梁鐘亭、張希賢、李延修部聯合進攻莒(縣)日(照)北根據地,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支隊二團和魯中區第五地委特務營英勇抗擊,打退了頑固派的進攻。[詳細]
1940年4月28日,國民黨軍朱世勤部襲擊八路軍駐地蔡溜村,扣留采買人員,并勾結蘇北各縣頑軍對八路軍部隊進行夾擊。29日,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向朱世勤部發起反擊,全殲其劉則嶺(劉瞎子)旅2000...[詳細]
1941年11月2日,日軍調集5萬余日、偽軍,對沂蒙山區發動空前規模的大“掃蕩”。11月5日,日軍2萬余人向山東分局領導機關、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駐地沂南縣留田村一帶包抄。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詳細]
1939年6月1日,日軍兩萬余人分10路合圍“掃蕩”魯中山區,于學忠指揮部隊與八路軍山東縱隊一起,進行了英勇的反“掃蕩”斗爭。國民黨省政府駐地東里店遭日軍飛機轟炸,魯蘇戰區總部也被進攻...[詳細]
1942年2月12日至26日,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土橋指揮19個步兵大隊,對沂水東南圈里、徐莊一帶的魯蘇戰區總部和第一一三師進行圍攻。日軍先頭部隊3000多人很快進犯到離戰區總部很近的天晴旺村,...[詳細]
1944年8月,膠東軍區十三團和西海獨立團連克大澤山區的大田、馬場、七十里鋪、下店、小廟后、驛道等敵據點,收復了大澤山區。[詳細]
1939年6月1日至7月14日,日軍2萬余人對魯中山區發動第一次“大掃蕩”。至7月中旬,日軍占領莒縣、沂水、蒙陰及東里店、魯村等重要城鎮,繼而向沂蒙腹地反復進行分區“掃蕩”,并安設大量據點...[詳細]
1940年3月5日,國民黨頑固派約7000人,向蒙陰東北大崮山根據地進犯。蒙陰縣區干部與縣大隊堅守大崮山區三個多月,粉碎了頑軍的進攻。8月初,秦啟榮、吳化文調集萬余兵力,進犯新泰縣東北部土...[詳細]
1940年5月,國民黨魯北行署主任何思源、山東省第五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劉景良糾集4000余人,兵分六路,向駐博興、廣饒縣北部的山東縱隊第三支隊進攻。三支隊進行反擊,將頑軍擊退。[詳細]
1940年1月,八路軍部隊對乘日偽“掃蕩”之機向根據地進攻的國民黨魯西行轅主任李樹椿、第六區專員王金祥等頑軍發起反擊,重創了這些反共頑固勢力,使整個魯西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詳細]
1940年2月至8月,八路軍部隊協同作戰,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討伐石友三部戰役,石友三部在沉重打擊下全線南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