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戰略反攻階段的宣傳文化教育工作
1943年10月,山東分局發出《為改進今后宣傳教育工作的指示》。1944年4月,山東分局又發出《對各地文協工作的指示》。這些指示,指出了前段時間宣傳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對今后工作提出了改進意見。關于宣傳工作,提出要加強對黨報黨刊的集體領導,健全黨報委員會,搞好發行工作;健全宣傳機構,大量培養宣傳干部和工作人員。關于文藝工作,提出要加強黨對文協的領導,堅決執行黨的文藝政策,團結并改造文化人;要重視戲劇工作和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的指導;出版物要保證黨性,切合實際,等等。此后,省第二次行政會議根據上級關于改革普通教育的指示,結合山東根據地教育工作的實際,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意見。會議確定了干部教育重于群眾教育、在職干部的提高重于未來干部的培養、成人教育重于兒童教育的新方針。大會還提出了區級干部要在1945年輪訓一遍等任務,并制定了對在校高小、中學和師范學生進行教育的具體措施。經過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努力,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宣傳文化教育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
報刊發行和圖書出版工作進一步發展 1943年秋至1945年8月,新創辦期刊達到四五十種。這些期刊,配合黨的中心工作,聯系現實生活,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發行工作發展迅速。1944年7月1日,山東新華書店在莒南縣凈埠子村成立,當月即建立起5個分社、9個支店和20多個分銷處,成為集編、印、發一體的出版機構。從1945年1月開始,渤海、膠東、魯南、魯中等新華書店相繼成立。1945年,山東抗日根據地共翻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的理論書籍50余種,哲學、政治理論圖書250余種,出版經濟類圖書9種,文化教育類圖書近40種。報刊、書籍征訂發行進一步與郵務工作結合起來,效率進一步提高。對敵區的發行工作也有了新進展,多數據點、大城市都有了根據地的報紙。同時,對新區、頑軍占領區的報刊發行工作也做出了安排。1944年,《大眾日報》的發行數達1.5萬份。
文學藝術事業取得很大發展 戲劇、報告文學、詩歌、攝影、繪畫等藝術創作活躍,涌現了不少優秀作品。《我們的司令員羅榮桓同志》、《南北岱崮保衛戰》、《鐵道隊》、《模范勞動者鄭信》、《移墳》等一系列報告文學和小說,廣泛反映了這個時期根據地黨的建設、民主建設、生產運動、軍政關系、軍民關系。《毛澤東的旗幟》等大量抗戰歌謠和詩歌,歌頌了黨的英明領導,表現了八路軍和人民群眾英勇抗敵的英雄氣概。曲藝創作十分活躍,有不少佳作出現,如長篇鼓詞《說唱晴天傳》、《說唱朱福勝翻身》,短篇山東快書《大戰岱崮山》、《二曹大戰蒙陰城》,鼓詞《女運糧》、《惡霸馬二萬》、《假大姐》等。文藝工作隊伍不斷壯大,出現了一些造詣頗深的文藝工作者。1944年以后,群眾性文藝活動進一步開展起來。如濱海區莒南縣業余劇團達110個;魯中區沂南縣的業余劇團亦達110個;膠東區農村劇團相當普遍。農村劇團演出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與中心工作、現實生活聯系密切,教育性強。這對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移風易俗,提高群眾覺悟,起了積極作用。1945年,日本投降,老區農村劇團和秧歌隊為支援戰爭和新區人民的翻身斗爭,離別家鄉奔赴新區宣傳,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戲劇運動的第二次高潮。
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這一時期,教育行政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根據地內建立了教育輔導團制、中心學區制、教學實驗區、教育聯席會議等制度,并進一步加強師資培訓。教師隊伍中開展了整風。通過大力籌劃教育經費,部分實行了免費教育。
黨內教育成績顯著。為搞好黨內教育,山東分局進一步重視了黨校工作,羅榮桓兼任山東分局黨校校長。1943年7月至1945年8月,分局黨校完成了第四、第五、第六期學員培訓,700多名學員相繼結業。這3期學員均按統一要求,開展了整風。分局領導經常去黨校給學員講解整風的意義、方針和目的。通過整風,學員們的馬列主義水平、思想覺悟和工作能力均有明顯提高。這期間,各區委、地委黨校擴大了干部培訓數量;各縣委定期、不定期地舉辦支部干部、黨員輪訓班;分區委建立健全了支部教育領導制度。廣大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事政治和科學文化知識。黨內教育使廣大黨員干部提高了思想理論水平和政治素質,較好地適應了形勢發展和各項工作的需要。
干部教育得到加強。為培養經濟等部門的專門人才,1945年2月,省戰時行政委員會設立了山東省抗戰建國學院,黎玉兼任院長。抗戰建國學院的設立,使許多縣級以上干部獲得學習深造的機會。學習過程中,他們理論聯系實際,整頓思想,檢查工作,研究政策,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期間,各行政公署,通過轉變中學職能,成立了新的干部學校,擴大了干部教育數量。原來沒有中學的專署,也都建立了干部訓練機構。一年中,即有1/3至半數的行政、群工干部受到訓練。大多數縣建立了縣學或舉辦不定期的訓練班,對村干部、村工作骨干進行定期、不定期培訓。由于干部教育內容以整風為主,輔之以業務,采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群眾路線教育方法,使受訓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工作態度、工作作風進一步轉變,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得到糾正,群眾觀念進一步加強,從實際出發,走群眾路線,為群眾服務的工作經驗得到豐富。
群眾教育收到良好效果。根據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學教員把較多時間用在了成人教育上。群眾教育的內容,從實際需要出發,注重與戰爭、生產及中心工作相結合。學習中,涌現出大批積極分子,他們不僅懂得了抗戰等方面的一般政治知識,而且提高了文化水平,能看信、看報、寫稿。學習的組織形式有男女成人班、青年班、午校、夜校、半日班、讀報組、通訊組、集市宣傳等。通過學習,一批不脫產的群眾教師應運而生。
通過宣傳文化教育事業的蓬勃開展,山東抗日根據地的人民群眾進一步發動起來,自覺走出家門,參加或支援抗戰,為開展大反攻、迎接抗戰勝利的到來,準備了充分的群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