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卞橋戰斗后,我們團召開了慶祝大會,總結了戰斗經驗,表彰了英雄模范人物和單位。費縣、蒙陰、沂臨、邊聯等縣的縣委書記、縣長帶著群眾團體參加會議,送來了慰問品,他們在講話中都稱我們...[詳細]
這天早晨,戰士們從各個駐地陸陸續續地來到了楊小屯村南頭一個院落前。他們臉上浮現出悲痛的神情。大家都不說話,只是用眼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他們是來看望已生了重病的司令員的。王回...[詳細]
1913年4月20日,管大同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家有耕地4畝,父母親都務農,有時搞點手工業以維持生計。家有兄弟姐妹5人。管大同13歲時在本村以優異成績讀完高小,后因家境困苦而輟學。14...[詳細]
1908年4月,我們的母親萬丹如出生在山東省東平縣南門里西卷棚街一戶貧寒家庭里。她的父親萬封林曾為清末五品武官,由于維護地方治安有方,有很好的口碑,當地鄉民曾贈萬民傘一把以示感激。母...[詳細]
報刊發行工作 1939年元旦,中共山東分局創辦了自己的機關報--《大眾日報》。在此前后,《大眾半月刊》、《斗爭生活》、《齊魯文化》、《前衛報》、《抗戰日報》、《黨內教育》、《群眾報》、...[詳細]
1938年春季,日寇將其主要進攻方向置于津浦線,到6月上旬,已經占領了徐州等要地,打通了津浦線。同時也占領了開封,控制了隴海路中段大部。由于國民黨執行不抵抗政策,在日寇進攻面前,節節...[詳細]
1943年10月,山東分局發出《為改進今后宣傳教育工作的指示》。1944年4月,山東分局又發出《對各地文協工作的指示》。這些指示,指出了前段時間宣傳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對今后工作提出了...[詳細]
1941年到1943年上半年是敵后抗戰最為艱難困苦的階段。在敵人頻繁“掃蕩”和文化侵略的形勢下,中共山東分局克服環境動蕩、物資困難、人員缺乏等種種困難,適應新的斗爭形勢、新的政治任務的...[詳細]
張化夷曾任茌平縣縣長,于1945年調離茌平,先后在冀魯豫行署、晉冀豫邊區政府、華北人民政府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在農業部工作。1984年12月離休。此文由楊志高于1986年11月根據同年5月張化夷...[詳細]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山東黨組織積極發動各界抗日群眾,組建人民抗日武裝。在魯南地區,組成了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1939年9...[詳細]
根據地、游擊根據地、游擊區與敵占區的概念是逐漸形成的,是由敵我斗爭形勢的發展與我們工作發展的階段不同而來的。我們的工作基礎堅強有力,斗爭策略正確,根據地在最嚴重的形勢中也能堅持...[詳細]
1942年9月26日至10月13日,日寇對我魯西軍區、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3旅實施大“掃蕩”。時任魯西軍區司令員兼教3旅代旅長王秉璋根據敵情的發展變化,調整梯隊組織,指揮教3旅靈活機動英勇戰斗...[詳細]
1938年11月15日,原山東省第六區(魯西北聊城)行政督察專員、第六區游擊司令范筑先將軍在抗擊日寇進犯聊城時壯烈殉國,終年58歲。消息傳出后,重慶、洛陽等地隆重集會,追悼這位愛國老人。...[詳細]
抗戰初期,本著黨動員全國人民抗戰、鞏固擴大統一戰線這一政治任務,中共山東省委確立了全力發展武裝,廣泛發動游擊戰,開辟創建根據地,堅持山東抗戰的方針。配合這一方針,確定宣傳工作的...[詳細]
1939年3月5日,我八路軍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在魯西北大平原上的琉璃寺①發生了一場激戰,這是一場不預期(不期而遇)的遭遇戰。是一次在大平原上的村落戰斗。在敵酋末松師團長指揮下。敵秋...[詳細]
羅榮桓政治委員參加了六屆六中會全。回來后,曾對楊勇團長和我傳達了六中全會精神和115師向山東挺進的意圖,并告知我們第685團(楊得志團長已調343旅任副旅長)在團長彭明治、政治委員吳法憲...[詳細]
1941年新年期間,盤踞在魯西鄆城的鬼子兵和漢奸隊,整天在據點里大吃大喝,喪心病狂地辱民女、奸民妻,為非作歹,尋歡作樂。老百姓對此恨之入骨,我軍早就想教訓這群禽獸。軍區首長經過細致...[詳細]
2010年5月3日,原本是山東八路軍老戰士、曾任第28軍炮兵副軍長的劉竹溪90周歲華誕,可是他于3月25日在南京軍區總醫院駕鶴西去,從此結束了他72年的軍旅生涯。[詳細]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召開紀念八路軍第115師挺進抱犢崮山區71周年暨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研討會。首先,我代表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向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棗莊市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