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時(1881-1928),號癡公,江西九江人,十八歲時就與好友成立進步團體“慎所染齋”,明為私塾,講授儒學,暗中卻傳播孫中山革命思想。后他被迫東渡日本留學,加入了同盟會。回國后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北伐戰爭期間,他擔任外交部山東特派員。這座樓房便是當年國民政府山東交涉署辦公地。
1928年4月,北伐軍逼近濟南,日本田中內閣借口保護山東日僑,出兵干涉。5月3日,日軍開始攻打城關及府城城門,并大肆屠殺濟南百姓,還公然踐踏國際法,武力攻入這座小樓,將與之交涉的蔡公時及17名隨員在樓內剝去衣服、割去耳鼻后殘忍殺害,并焚尸滅跡。據統計,在這一事件中,日軍共殺害了11000余名手無寸鐵的市民和已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濟南慘案即“五三慘案”。(來源:齊魯晚報)
相關新聞:
目睹日軍的暴行,忍無可忍的蔡公時用日語嚴厲譴責日軍破壞國際法、粗暴侵犯中國外交機關及外交人員的行徑。日本兵惱羞成怒,不等蔡公時說完,就用槍托將他打倒在地,并將交涉署內18個人捆綁起來,用刺刀向他們身上亂戳亂砍。蔡公時耳鼻均被割去,血流滿面。他忍住傷痛,仍怒斥日軍獸行,并高呼:“日軍決意殺害我們,唯此國恥,何時可雪?野獸們,中國人可殺不可辱!”日本兵怕聽到蔡公時的聲音,又將他的舌頭割下,并將他和同事們拖到屋外槍斃,焚尸后埋于交涉署院內。18人中,只有勤務兵張漢儒僥幸趁亂逃脫。
江西同鄉李烈鈞把蔡公時稱為“外交史上第一人”,國民政府要人紛紛題詞紀念。于右任題詞:“國侮侵凌,而公慘死,此耳此鼻,此仇此恥。嗚呼泰山之下血未止”,馮玉祥題詞:“誓雪國恥”,李宗仁題詞:“民族精神,千古卓絕”。蔡公時的血不會白流,對他的紀念在當年很隆重,為勿忘國恥銘記歷史,1929年5月,山東省政府在泰安岱廟豎一石碑,四棱錐體形,上刻“濟南五三慘案紀念碑”九字。濟南建起一座“五三亭”,在時任省教育廳長的何思源提議下,當時山東省內各縣幾乎所有的公學都建立了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