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陳鐘書1891年生于云南省安寧縣八街月照屯的農民之家,后舉家遷至八街何家營。陳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兩年私塾,8歲即幫人放牛,16歲便開荒種地,承擔起扶養弟妹的重擔。1908年,陳為賠償家中債務,僅接12吊銅錢,即抵八街大里屯的戶籍兵,編入十九鎮七十四標。1911年辛亥革命時,隨唐繼堯起義。后又參加護國討袁、靖國、護法、反對張勛復辟。陳在上述諸戰中屢建奇功,連擢排長、連長。后進云南講武堂學習,畢業后在龍云部下任近衛團營副,在“六·一四”政變中忠于龍云,平定戰亂時軍功赫赫。因此,1929年被龍云晉授為國民革命軍三十八軍九十八師三旅六團少將團長。1931年4月,又調任麻栗坡特別區少將銜邊防督辦。署行政、監司法、軍事、外事并兼麻栗坡學校督監。
陳在麻栗坡時,對地方志很重視,于上任的第二個月就著手選派人員,成立“編緝地志處”。這是麻栗坡修纂地方志的始源。也為現在編纂麻栗坡縣志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陳鐘書在麻栗坡任督辦時,對辦團練非常認真,治軍嚴明,維護治安有方,使境內政通人和,盜匪潛跡,滇軍威名遠播,連在越南的法國人都很敬畏。
他對土豪劣坤極為痛恨,1932年,上省晉見龍云,反映西疇縣大錫場宋伯郊橫暴虐民之事。因此,龍云派遣駐文山的十七團龍霖部第三營于這年8月20日查辦宋伯郊家,將宋伯郊之母吳氏槍斃,西疇民眾拍手稱快。
馬關縣瓦渣(估計是一地名)的周興康坐鎮南山,稱王稱霸。他安排李貴生為南溫河街長,包攬劃渡大權,從中漁利。
一個街天,陳鐘書身著便服。腳穿草鞋,頭戴竹笠,前往南溫河私訪。只見河水滾滾南流,一無橋梁,二無船只,唯有李街長把持的一張竹筏停在對岸,行人須高價求渡,方得過河。鄉民告訴他:更為苦楚的是雨水季節,河水上漲,纜繩沖斷,筏主只顧撈錢,以飛筏渡人,置過客的生死為兒戲。至使每年都有葬身魚腹的人!
反過來,陳卻看到李街長高高地坐在廳堂上飲酒,桌上擺滿了菜肴。傍晚,李街長坐在廊檐下納涼,陳大搖大擺地走進他的家門,不與任何人打招呼,便提起李身邊青香木銀包水煙筒,點火吸煙。李見狀大怒,喝道:“你是何等人,膽敢沾污我的煙筒”!還命令陳將煙筒翻過來洗……
陳看時機已到,便將煙筒砸于階前,啪的一聲跺爛,隨即從懷中摸出一張名片,上面印有:“陸軍少將麻栗坡對汛督辦,陳鐘書,云南安寧”。街長看后驚恐萬狀,急忙賠禮拜服……陳當著圍觀的群眾說:“早知你李貴生是南溫河的地頭蛇,趨炎附勢,凌貧欺弱,今日見證,望你痛改前非,體諒民情,多做好事”。并謝絕李的款待,命令他自即日起將筏渡交給麻栗坡學校經營,所收款項作為辦學的經費,李連聲應諾,一個勁的稱是、是、是……
陳鐘書對地主惡霸深惡痛絕,但對貧苦人民,卻情同手足。他不擺官架,平易近人。經常與挑水賣的窮人鄧老倌蹲在街上吃狗肉;和半坡上的一個小商販拜親家。時常走街串巷,訪貧問苦,同窮哥們稱兄道弟,談生產,拉家常,甚至和牧童、莊稼漢在田邊地角燒包谷,冒著山風品嘗野味……
陳鐘書卸任離麻時,地方上的群眾贈給他一枚金質紀念章,并為他立了一幢德政紀念標。標上寫著:
陳公蒞麻 博惠邊民 親賢下士 發政施仁
愛民若子 恤孤憐貧 清廉自失 孝友克循
宵小斂跡 匪患無聞 商賈往來 道路平安
官紳和睦 上下一聲 威鎮中外 田野咸寧
臨任二載 績留萬春 今解組返 德澤長存
望風懷想 感佩英名 答報無由 樹標紀銘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仲春月麻栗坡特別區
紳商學各界 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