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鐘書。
陳鐘書,字樹潘,1892年出生于云南省安寧縣八街區月照屯,后搬遷于何家營。陳鐘書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第二。因家境貧困,只讀過四年私塾,11歲時便到枧槽營做長工,幫人放牛。16歲時承擔起撫養弟妹的重擔,到野外開得兩畝荒地種些雜糧,因收入有限,實難維持全家生活。17歲時,為給家中賠償債務而去當兵,編在十九鎮(師)七十四標(團)當士兵,后任班長。
陳鐘書性沉毅,有膽略,愛學習,辦事果斷,以英勇稱著。辛亥革命時,隨唐繼堯起義,1915年12月25日,參加護國軍討袁,后來還參加靖國護法,反對張勛復辟。陳鐘書在靖國護法諸戰役中屢立戰功,1923年5月21日擢步兵第四團三營十連任上尉排長,同年10月12日任十連連長。不久,進講武堂學習,畢業后在龍云部下任近衛團副營長。
到二六事變后,胡若愚、張汝驥與龍云爭權激化,于1927年6月14日趁龍云放松防備,襲擊龍云,陳鐘書在六一四政變中忠于龍云,平亂中奮勇作戰,戰功顯赫。1929年龍云晉授他為國民革命軍三十八軍九十八師三旅六團少將團長。
1938年4月初,部隊奉命開赴魯南臺兒莊戰場,在臺兒莊北部刑家樓一帶集合,為第二線部隊。當時湯恩伯部隊是第一線部隊,他們抵擋不住日軍的連日襲擊,見滇軍前來支援,不顧大局,撤出戰場,公然溜出第一線。
4月21日,日軍發覺湯恩伯部隊后撤,中間出現空隙,即趁機推進,向我方猛攻。因一八三師是第二線部隊,第一線撤走,所以就與敵人接上了火。在耿莊、刑家樓、五圣堂一帶與日軍發生遭遇戰。那一望無垠的麥地無險可憑,在不利作戰條件下,由于中國軍隊士氣旺盛,猶如猛虎下山,向席卷而來的敵人發起了四次反沖鋒,擊退了敵人的屢次進攻。日軍損兵折將,不得不步步向后龜縮。
日軍深知碰上勁旅,遂于4月22日派出飛機到中國軍隊陣地上空低飛盤旋掃射,接著用密集的炮火向中國軍隊轟擊,再以坦克掩護步兵向一八三師沖過來,一八三師將士置生死于度外,冒著敵人的炮火,用集束手榴彈炸毀敵人的一輛輛坦克。短兵相接,拉鋸廝殺,雙方死傷慘重。一八三師雖然付出了較大的代價,當天卻把敵人趕出一里以外。
傍晚,陳旅長的部隊抓緊時機整頓隊伍,修筑工事。官兵們自然地圍攏談論對付敵人的策略,準備粉碎次日拂曉以后敵人的進攻。此時,陳旅長用望遠鏡一直在觀察敵人陣地動靜,發現一股敵人駐在距他們前沿陣地約500米的一個村子里,幾個崗哨端著槍來回踱步。顯然此時疲憊而又饑餓的敵人正在休息。
夜晚10點鐘左右,陳旅長傳令挑選勇敢機智回族兵組成敢死隊,派營長張世勛率隊對敵營進行突襲。陳旅長當面授策略,臨出發前他激昂地說:“弟兄們!今晚一定要煞煞這些小日本鬼子的囂張氣焰,為陣亡的弟兄們報仇!為中華民族雪恨!”
下半夜,夜空漆黑,敢死隊匍匐前進,包圍了這個村莊。敵人因連日戰斗,十分疲憊,酣睡正甜。亦未察覺已經被包圍。
拂曉時,一聲槍響敢死隊突進村莊,打得正在夢鄉的敵人暈頭轉向,措手不及。不到20分鐘就消滅500多敵人,繳獲了許多輕重武器及彈藥。
23日中午,敵人又糾集人馬,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步兵騎兵同時向五四二旅陣地攻來。在與敵人多次交鋒后,陳鐘書發現敵人的進攻規律:敵人進攻前,總是要向對方陣地傾瀉一陣炮彈。當天中午,敵人又準備發起進攻,槍炮轟鳴時,陳旅長命令將士潛伏在戰壕不動聲色。當敵人步兵來到近前時,陳鐘書一聲命令“打”,戰士們機槍、手榴彈立即飛向敵群,打得敵人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在幾天的戰斗中,陳鐘書深感我方武器遠不如敵。故以忠義激勵官兵,浴血奮戰,視死如歸。
到24日,陳鐘書的五四二旅先后擊潰敵軍40余次沖鋒,前沿部隊傷亡過重。下午,由于彈藥供應不上,敵人發動進攻時,前沿將士難以抵擋,敵人已向旅部刑家樓、五圣堂逼進。陳鐘書身先士卒,率領旅部勤務排及部分官兵躍出戰壕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他怒目厲色,接過倒下士兵的手中的槍,連續刺倒14個敵人。雖然身中數彈,仍浴血堅持。眼看又一批敵人沖過來,他振臂高呼:“沖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接著帶領將士沖向敵群,終于又一次擊退敵人的進攻。
這時一聲呼嘯,敵人一枚炮彈在陳鐘書不遠處炸開,一塊彈片飛入陳旅長左眼從后腦穿出,陳旅長當即倒下,不省人事,旅部參謀主任白學肇發現后,立即將他背下火線,發現陳鐘書已經壯烈犧牲,于是命旅部司號班長吳國強及侍衛曾永泰將其遺體運往徐州,由于時間緊迫,到徐州棺殮后葬于東關外亂葬崗。
陳鐘書犧牲后,全滇各界代表在沉重的悲痛中紛紛到陳鐘書家吊唁。工農商學兵在昆集會沉痛追悼,政府對陳鐘書家屬頒發了撫恤金。安寧、八街各族各界群眾分別召開追悼大會哀悼民族英雄陳鐘書,并把陳旅長等抗日陣亡將士靈位入祀忠烈祠,精鐫匾額“功勛不朽”、“金碧生輝”懸掛于陳旅長家鄉八街的關圣宮。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特頒發“金碧生輝”巨幅橫錦表彰其抗日功勛,并追贈中將軍銜。
1984年9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