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趙登禹。
趙登禹是抗戰中與佟麟閣將軍率部奮勇抗擊日軍侵略,以身殉國的著名抗日將領,犧牲時年僅39歲。趙登禹不僅是抗日名將,青年時就已成為傳奇英雄,曾徒手勇斗惡虎,因此也得到“打虎將軍”的美名。“九一八”事變后,趙登禹率領的大刀隊,在長城內外奮勇殺敵,令日寇聞風喪膽。
【英雄故事】
打虎將軍大刀嚇破敵膽
1914年,年僅16歲即投馮玉祥部,因其勇猛被馮收為衛兵。1918年,在湖南常德山,已聞山中有虎,但執行任務時,趙登禹仍只身上山,空拳擊虎,致虎奄奄一息。馮玉祥知悉后拍下照片,后照片登報,趙登禹也得到打虎將軍的美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趙登禹率部進行各種實戰訓練,準備上陣殺敵。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3月初,日軍鈴木師團抵達喜峰口。趙登禹作為長城前線作戰總指揮,奉命御敵。3月11日夜,趙登禹親率所部攜帶大刀和手榴彈,分路夜襲攻擊喜峰口日軍營地,趙登禹的兩口戰刀均被砍缺了刃口,左腿負傷。此次夜襲砍殺日軍鈴木旅團1000余人,炸毀大炮18門,中國軍隊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史稱“喜峰口大捷”。趙登禹所率的大刀隊一舉成名,作曲家麥新后來為此譜寫了《大刀進行曲》,傳遍了華夏大地。
南苑浴血殺敵被炸斷雙腿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加速向華北派兵。7月25日,日軍在經過充分準備后對駐防平津的29軍大舉進攻。趙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長開會,鼓勵大家說:“軍人抗戰有死無生。”
由于敵我力量相差懸殊,29軍傷亡較大,雙方陷入肉搏戰。趙登禹乘坐的車子行到大紅門附近被炸毀,他身受重傷,趙登禹不肯撤到安全地方,帶領部隊向日軍反擊。這時,一枚炸彈飛來,炸斷了他的雙腿。趙登禹醒來含淚托傳令兵轉告老母“忠孝不能兩全,她兒子為國而死,也算對得起祖宗……”說完就停止了呼吸,時年39歲。
趙登禹與同在南苑戰斗中犧牲的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是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最早戰死疆場的兩位高級將領。
【北京足跡】
市民祭奠英雄 自發敬獻鮮花
趙登禹墓位于盧溝橋城宛平東關文子山。趙登禹殉國后遺體曾和二十九軍陣亡官兵就地掩埋,抗戰勝利后遺骨重新安葬于盧溝橋畔,1980年重建墓地。現為豐臺區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北京晨報記者來到趙登禹墓探訪,墓冢緊鄰京港澳高速輔路。墓碑前還擺放著市民自發敬獻的鮮花。過往的行人經過附近無不側目,投以敬仰的目光。
家住西城的楊女士告訴記者,她上學時就被趙登禹將軍舍身抗敵的精神所感動,但并不了解趙登禹將軍的墓地所在。兩年前,她和家人準備到盧溝橋參觀,提前一站在豐臺西道口下車,意外發現趙登禹將軍的墓地距車站不過百米。此后,每年她都會來這里祭奠趙登禹將軍。
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在北京,除了趙登禹墓和“趙登禹路”,通州區還有一條“趙登禹大街”,在豐臺區還有一所“趙登禹學校”,都是已經物化了的對趙登禹的永志紀念。
人物小傳
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東菏澤人。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后任馮的隨身護兵。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任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后任第132師師長。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戰斗中殉國。